CNBC 報導,靠著持續擴大經營與創新,亞馬遜如今的市值已經超越沃爾瑪(Wal-Mart)、目標百貨(Target)、Costco、梅西百貨(Macy’s)、柯爾百貨(Kohl’s)「相加」起來的市值。在亞馬遜時代來臨的情況下,企業又該如何應對呢?
Gandhi 表示,GMM 的製品成本主要是根據石油、矽和一些聚合物的價格來決定,但原物料上漲時,GMM 自然就會提高價格,但隨著價格戰來臨,任何成本的提升都被視為供應商應自己承擔的風險,在這樣的情況下,企業為了繼續生存茁壯得有幾個策略。
無論企業在供應鏈中哪個位置,學習貝佐斯那樣持續創新
Gandhi 以 GMM 為例,對零售業客戶來說,不會只希望今年成本能更低廉,都希望看到未來三年能有更進一步的削減,才能確保自己不被亞馬遜的價格算式淘汰。
不同於一些只會模仿現有技術的企業,GMM 為了找出新方法降低成本並提高質量,雇用了 50 位研發科學家來研究如何實現這個「魔術」。Gandhi 認為這個決定帶給 GMM 明顯的優勢,面對未來可能的挑戰。
低成本的概念要持續更新
考量到成本因素,大多數美國家用品公司都在中國、墨西哥等地的海外工廠製造電器、餐具,為了更快速提供物料給客戶,製造商也都會在當地設廠才能本地交貨。然而隨著亞馬遜時代來臨,客戶開始詢問哪些國家能提供高品質、低成本的物料?
但在其他製造商持續選擇在中墨等地設廠時,GMM 了解印度有豐厚的智慧資本(Intellectual capital),因此選擇主動在印度建造了數百萬美元的工廠,Gandhi 表示,當時多數競爭對手都認為 GMM 瘋了,因為印度當時還有一些基礎建設問題,但 GMM 知道這些都會獲得解決。
如今 GMM 的印度工廠每年增長超過 100%,Gandhi 表示,「身為供應商,你最好有明確的答案。」
學會創意行銷
在 10 年前,消費者傾向以品牌為選擇依據,只要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,消費者並不會關心其中的製造原料來自哪裡,但現在時代完全不同了。
Gandhi 指出,隨著電商興起,消費者開始會去比較相同產品的每個環節,零售商客戶都希望自己的物料比其他競爭者更好或更有特色,才能作為突破口吸引消費者購買。
迅速回應客戶的需求,才能在市場上立足
不同於以往的百貨業者,在電商平台上優勢是以數據化呈現。產品的高品質、低成本和良好的服務僅僅是成功的基礎,如果企業希望能贏得競爭,反應速度就必須要快。
Gandhi 表示,快速反應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才能幫助企業贏過其他動作較慢的競爭者。「商業就像運動賽事一樣,速度決定一切。」
要持續擴大規模才能生存
儘管 GMM 幾乎是同業中最大的公司之一,但 Gandhi 認為在亞馬遜時代,這還不夠。單獨的企業難以與具備豐富資源的跨國公司競爭,為了將 GMM 推向全球,Gandhi 在 2016 年底將 GMM 出售給價值 70 億美元的日本集團 SDK。
Gandhi 表示,作為 GMM 創辦人,出售這個已耕耘 10 年的公司當然是個困難的決定,但這個交易也讓同樣身為執行長的自己更有空間發揮,因為現在 GMM 背後有強大的支援和數十億美元的資源可以運用。
亞馬遜是不是讓做生意變得困難?這是當然的。但我是在抱怨嗎?一點也不。商業本來就該是困難的,那些學不會進化的企業,自然得被名為「資本主義」的力量淘汰。
文章來源:
http://finance.technews.tw/2017/05/21/gmm-nonstick-coatings-ceo-share-his-opinion-about-amazon-era/
留言列表